欢迎访问 !

当前所在:首页 > 调查报告 > 正文

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云南省“十四五”健康服务业发展规划的通知

发布时间:2022-03-12来源: 云南省商务厅 作者:佚名

  索引号:53000000102/202200033

  文号:云政发〔2022〕12号

  来源: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公开日期:2022-03-10

  

  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云南省“十四五”
健康服务业发展规划的通知

  

  各州、市人民政府,省直各委、办、厅、局:

  现将《云南省“十四五”健康服务业发展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云南省人民政府

  2022年3月3日

  (此件公开发布)

  

  

  

  

  

  云南省“十四五”健康服务业发展规划

  为深入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推进健康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满足人民群众高品质健康服务需求,根据《“健康云南2030”规划纲要》、《云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中共云南省委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决定》(云发〔2020〕13号)、《云南省“十四五”卫生健康事业发展规划》等文件,制定本规划。按照国家统计局《健康产业统计分类(2019)》,结合云南省健康产业实际情况,本规划所属健康服务业主要涵盖医疗服务、健康管理、养老养生、体育健身、健康旅游、健康产品研发、互联网+健康、健康保险等领域。

  一、规划背景

  (一)发展基础

  “十三五”时期,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我省健康服务业快速发展,健康服务业规模年均增长20%以上,为经济转型升级注入了新动能。

  1.医疗服务体系更趋完善,发展基础不断夯实

  持续增加卫生投入,地方财政医疗卫生支出年均增长18.69%。每千人口医疗机构床位数从2015年的5.01张增加到2020年的6.89张,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云南省阜外心血管病医院、中日友好医院云南医院、北京大学肿瘤医院云南医院等国家区域医疗中心落地我省,全省16个州、市实现三级医院和州、市级中医(民族医)医院全覆盖,122所县级公立综合医院达到国家基本标准,22所县级公立医院晋升为三级医院。42个县、市、区纳入国家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试点,县域内就诊率提高至89.45%。1个州、市和31个县、市、区获得“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称号。基层医疗机构中医药总体覆盖率达到90%以上。东盟10+1中老边境医疗卫生服务合作项目取得良好成效,中国(云南)自由贸易试验区昆明片区、红河片区、德宏片区区域性国际诊疗保健合作中心挂牌成立,对老挝、缅甸等国的跨境健康服务辐射能力日益增强。

  2.产业融合日益强化,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

  医养融合不断深化,全省共有医养结合机构141家,床位3.74万张,从业人员1.7万余名;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达到148家,与医疗机构建立合作机制增加至625家。推动我省气候、环境、森林、温泉等优势资源与中医药科技、中药材种植、生态休闲旅游、运动康复等深度融合,全省共认定82个全国森林康养基地试点建设单位,一批特色康养基地不断展形象、显功能。打造形成了一批国家体育产业示范基地和体育特色小镇,昆明市列入国家体育消费试点城市名单。数字医疗服务体系加快搭建,全省“互联网+智慧养老”、“互联网+药品流通”等公共服务平台上线,多个智慧健康养老示范基地入选工信部智慧健康养老示范名录。金融和健康服务融合加快,商业健康保险年均增长率达到26.51%,2020年末市场规模达到148.75亿元。

  3.制度体系不断健全,综合营商环境持续优化

  省委、省政府印发云发〔2020〕13号,着力把健康服务业作为五个万亿级支柱产业之一重点培育打造。制定印发《“健康云南2030”规划纲要》、《云南省生物医药和大健康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关于着力推进重点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云发〔2016〕11号)、《关于贯彻落实促进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纲要(2019—2022年)的实施意见》(云卫健康产业发〔2020〕1号)等系列文件,主动对接和服务社会需求提出若干支持政策措施,健康服务业发展的政策体系日益完善。各地将促进健康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结合产业基础和发展优势,科学合理定位,认真深入谋划,产业运行制度机制不断完善。

  (二)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当前,健康服务业发展的矛盾已经发展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健康生活需求与产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尽管我省健康服务业发展态势良好,但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主要是:人民健康影响因素多样化、人口老龄化以及社会化投资不足等与健康服务需求日益增长之间的矛盾凸显,优质医疗资源总量不足和结构性矛盾并存,特色资源潜力挖掘不够充分与区域之间同质化竞争依然突出并行,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缺乏与人才、科技等支撑保障不足同在,中医药名声与地位、资源与产业、需求与供给不相匹配等现象仍然比较明显,健康服务业在规划引导、改革引领、创新驱动、体系健全、招大引强、统计支撑和“健康融入所有政策”等方面亟待提升。

  (三)机遇与挑战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加快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合理均衡布局的关键期,也是我省在新的起点上全面打造健康生活目的地的关键五年,必须准确把握我省健康服务业改革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阶段和新要求,抓住机遇,应对挑战,乘势而上。

  1.国家沿边开放战略重塑我省健康服务业新发展格局

  我省的优势在区位,出路在开放。伴随着中国开放版图从沿海、沿江到沿边开放的不断推进,我省作为全国面向南亚东南亚和环印度洋地区开放的大通道和桥头堡,迎来了从沿边“末梢”向双循环枢纽和开放前沿转变的历史机遇,带动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所需的发达省份和周边国家相关要素资源在我省集聚,不断拓展健康服务业发展的保障基础和市场空间。

  2.新发展理念引领我省以资源禀赋后发赶超的新路径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省是国家西南生态安全屏障,气候宜人、生态环境优美、旅游资源丰富,空气质量优良率以及林地面积、森林蓄积量均居全国前列。贯彻新发展理念,以生态之美引领发展之变,我省具备加快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健康服务业发展优势的先天条件和赶超潜力。

  3.经济社会发展和人口结构变化深刻影响健康服务业供需格局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多层次、多样化健康需求和品质要求持续快速增长,健康服务供需不匹配的矛盾也日益凸显。亚健康人数增多、人口老龄化加速,癌症、心脑血管等慢性疾病以及失能失智等问题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挑战。妇女儿童健康服务、康复护理、心理健康、职业病等医防工作短板明显。健康消费需求由医疗治疗型向疾病预防型、保健型和健康促进型转变。随着区域一体化联动的加快,我省作为西南地区规模最大的跨境健康服务流入地,统筹服务周边群众与保障本地居民健康服务的难度加大,对健康服务和保障政策提出了新的要求。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背景下,国际医疗旅游加快回流,国际化健康服务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4.科技和产业变革推动健康服务模式和业态深刻转型

  当前,生命科学技术不断取得突破,基因工程、分子诊断、免疫疗法、干细胞治疗等重大技术加速应用,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医疗健康领域融合日趋紧密,远程医疗、移动医疗、精准医疗、智慧医疗等技术蓬勃发展,推动健康管理、健康养老、健康旅游、休闲养生、“互联网+健康”等健康服务业新业态、新模式蓬勃兴起,不断促进我省健康服务业发展体系重塑和实施路径变革。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按照“一个跨越”、“三个定位”、“五个着力”的要求,把握我省在全国发展大局中的“四个突出特点”,以推动健康服务业高质量发展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健康生活需求为根本目的,加快健全体系、筑牢基础、补齐短板、扶优培强、开放共享,推动全省健康服务业创新发展、集聚发展、融合发展和特色发展,推进形成以健康服务业带动和促进相关产业发展的势头,增强健康服务业的竞争力、影响力和辐射力,全面提升我省人民群众的健康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为加快建设成为服务全国、辐射南亚东南亚的健康服务产业集聚区和健康生活目的地筑牢坚实基础,为谱写好中国梦的云南篇章提供坚实的健康保障。

  (二)基本原则

  ——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加强政府规划引导、政策激励、组织协调和市场监管,推进健康服务业规范有序发展,推动政策宏观调控与增强市场活力的统一。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激发市场活力,不断增加健康服务市场化供给,持续提高健康服务质量和效率。

  ——因地制宜,凸显特色。充分考虑人口数量及分布、自然环境特点和现有设施资源等因素,引导健康服务资源在重点地区合理集聚、引导特色优势领域优先发展和集聚发展,科学确定健康服务业发展重点,选准产业发展突破口和关键环节。推动各州、市差异化发展,形成功能明确、特色鲜明的健康服务业发展新格局。

  ——多元融合,厚植优势。充分发挥我省独特的自然环境、多样的立体气候、丰富的生态资源、绚丽多姿的民族文化等叠加优势,促进医疗健康与养生、旅游、互联网、高原体育、金融和食品深度融合,大力推动健康养生、健康旅游、智慧健康、健身休闲和健康保险等健康服务多元业态高质量发展。

  ——开放合作,辐射联动。立足我省区位优势,充分发挥自由贸易试验区、综合保税区、跨境合作区和沿边口岸作用,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依托中越、中老铁路公路等国际大通道,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倡议,构建形成服务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健康服务重要战略支点,加快以健康服务业辐射南亚东南亚更广阔地区。

  ——创新引领,重点突破。强化创新对健康服务业发展的引领作用,加快健康服务业的技术创新、模式创新、业态创新和产品创新,着力推进健康服务领域数字化赋能及管理流程再造。加大产学研结合力度,激发社会活力,实施差异化发展战略,实现重点突破。

  ——合理利用,绿色发展。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严格遵守规划、土地、林地、环境保护等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坚持生态优先,依法依规合理利用云南独特资源禀赋,推动高质量发展。

  (三)发展目标

  围绕打造健康生活目的地,加快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的医疗健康服务辐射中心、特色鲜明的国际康养旅游示范区、活力迸发的健康服务业开放创新试验区、业态多元的健康产业协同发展高地,基本形成覆盖全生命周期、内涵丰富、特色鲜明、布局合理、融合互促的健康服务业体系,基本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高品质的健康服务需求。

  ——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到2025年,健康服务业规模不断扩大,全省健康服务业增加值达到1800亿元左右,占地区生产总值的5%以上,营业收入达到5000亿元,健康服务业成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重要产业,成为带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新动能。

  ——发展特色更加鲜明。到2025年,争创1—2个国家健康旅游示范基地,同步创建一批省级健康旅游示范基地,打造10个业态集聚、特色鲜明的省级健康产业示范区,健康养生产业、健康旅游产业、智慧健康产业、健身休闲产业、健康保险业等多元发展态势更加明显,初步构建具有我省特色的健康服务产业体系。

  ——辐射能力明显提升。到2025年,健康服务业服务设施、经营管理和服务水平与国内一流水平接轨,建成一批业态集聚、功能多样、特色鲜明的现代健康服务业园区和基地,推进一批服务平台和重大项目建设。初步形成富有竞争力和更具吸引力的医疗旅游体系和跨境健康服务体系,健康服务水平和质量不断提升,与南亚东南亚国家卫生健康交流合作不断深化,健康服务业在全国和全球的竞争力、影响力和辐射力不断增强。

  三、空间布局

  坚持“滇中崛起、沿边开放、滇东北开发、滇西一体化”的发展格局,结合健康服务业发展态势和地域特色,着力构建“一核、六区、四带”的健康服务业总体布局。

  

  云南省健康服务业空间布局示意图

  (一)“一核”引领

  利用好中国(云南)自由贸易试验区昆明片区建设机遇,紧紧围绕“生命科学创新中心、健康产品制造中心、候鸟式养生养老中心、高端医疗服务中心、高原健体运动中心、民族健康文化中心”六大中心的战略定位,按照“基于大生态,依托大数据,结合大旅游、大文创,发展大健康”的整体思路,全力推进滇中(昆明、玉溪、楚雄)大健康产业示范区的建设,高标准规划建设国际健康医疗城,打造全省健康服务业发展核心,统筹协同滇东北、滇东、滇西、滇南等健康医疗服务业集聚区的资源配置,实现差异化、特色化发展。

  依托省、州、市优质医疗资源,积极引进国内优质医疗资源,加快国家心血管、呼吸、肿瘤等区域医疗中心建设,促进医疗服务高端化、专业化、智慧化发展。

  支持鼓励社会资本举办高端医疗机构和特色专科医疗机构,加快提升医疗服务质量和水平,建设服务全省、辐射南亚东南亚的区域性国际医疗中心。

  推进医疗健康与养老、旅游、休闲体育、健康食品等产业深度融合,培育壮大健康产业会展、论坛等新业态,打造健康养老、健康旅游、健身休闲和健康食品与保健品等健康服务集聚区。

  促进健康服务业与生物医药等产业高质量联动发展,推进疫苗、基因、干细胞、精准医疗、再生医学、3D生物打印等前沿生命科学领域研究,开展健康科技研究成果临床转化和应用创新,促进大健康领域国内外合作交流,建设国家级转化医学基地,形成以生命健康产业研发和服务为引领的千亿级大健康产业创新引擎。

  

  (二)“六区”协同

  根据全省区域发展格局,综合各州、市健康医疗服务现状,依托滇东北、滇东、滇南、滇西4个省级区域医疗中心和德宏、西双版纳2个重点边境区域,打造滇东北、滇东、滇西、滇南四大健康医疗服务业集聚区,以及滇西、滇南两大边境健康医疗服务辐射区。重点发展高端健康医疗服务,带动健康服务业新业态、新模式的融合集聚,形成对全省健康服务业的重要支撑和对南亚东南亚健康医疗服务的辐射发展格局。

  滇东北健康医疗服务业集聚区:以昭通市为核心,积极推进滇东北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加强与省内外优质医疗资源对接,强化肿瘤、心血管、神经、创伤、呼吸等专科能力,提升中医综合服务能力,有效吸引社会资本壮大民营医疗机构发展,加快打造立足我省东北部,面向川渝黔及长江经济带的健康医疗服务业集聚区。同时,立足资源禀赋、地理区位、发展基础等实际,结合绿色食品和绿色能源产业,打造一批具有昭通特色、优势突出的中医药康体保健旅游基地,建成一批省内一流的特色康体小镇,重点建设金沙江生态康养旅游带,“白鹤滩”避寒康养休闲区,加快健康服务与旅游融合发展。

  滇东健康医疗服务业集聚区:以曲靖市为核心,建设省级区域医疗中心,加快引入高水平国内国际医疗资源,全面提升医院发展能力,大力提升临床服务能力,着力打造呼吸、肿瘤、心脑血管、妇产儿、神经等重点专科,加快打造与曲靖发展定位相匹配、与人民健康需求相适应的整合型、智慧化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加快建设辐射周边(毗邻州、市及黔、桂等地区)的区域医疗中心。同时,充分发挥曲靖生态资源、旅游资源、民族风情、立体气候、医疗康养、高原体育训练等资源优势,推动健康产业与文化旅游、教育体育、康养休闲、生物医药等产业融合发展,将曲靖市打造成为面向粤港澳大湾区和川渝黔桂地区的康旅基地。

  滇西健康医疗服务业集聚区:以大理州为核心,依托大理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州人民医院、州第二人民医院、州中医医院、州妇幼保健院等三级甲等医院发展基础,加强临床重点学科培育,带动整体疾病诊疗水平和医院综合竞争力的提高,加快推进滇西省级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建成省级医学副中心,辐射带动丽江市、迪庆州、怒江州、保山市和临沧市等州、市健康医疗服务业的发展。同时,重点扶持10个10亿元以上涉及医疗、康养、体育、教育、健康旅游等领域的健康生活目的地重大项目,发挥龙头项目带动产业发展的作用,大力发展健康养老、“互联网+医疗健康”等多元康养服务产业。

  滇南健康医疗服务业集聚区:坚持融入滇中、联动南北、开放发展,抓住中国(云南)自由贸易试验区红河片区发展健康服务产业的有利契机,依托红河州现有医疗机构学科优势,引进省内外优质医疗资源,加快推进滇南省级区域医疗中心建设,打造一批高水平临床诊疗中心、高水准临床科研创新平台、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提高区域内疑难病症诊治能力,按照专科特色化、服务同质化、管理智慧化标准,建设立足红河州,联动普洱市、文山州等州、市,面向滇南,辐射南亚东南亚的国际化区域医疗中心。同时,大力发展集“医、药、学、康、养、旅、智”一体化发展的健康产业综合体,引领带动区域传统医疗服务与现代健康产业融合发展。

  滇西边境健康医疗服务辐射区:以德宏州为核心,加快推进州人民医院西院区、州传染病医院、瑞丽市传染病医院、瑞丽市国门医院、陇川县国门医院等一批卫生健康重点工程建设,强化高端医疗资源向德宏州的集聚。同时,依托德宏州与缅甸接壤的边境区位条件,充分发挥景成医院等基础条件较好的社会办医机构优势,推动医疗服务主动融入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以中国(云南)自由贸易试验区德宏片区区域性国际诊疗保健合作中心等为重要平台,开放医疗卫生服务,深化与缅方在卫生领域的合作交流,完善缅甸医疗卫生管理人员与技术人员培训交流、边境疾病防控、境外患者入境就医紧急救助通道等具体事项合作机制。加快打造集“医、药、学、康、养、旅、智”为一体的康养旅游度假产业体系,着力增强诊疗保健服务和配套健康产业对南亚东南亚的辐射能力。

  滇南边境健康医疗服务辐射区:以西双版纳州为核心,充分发挥西双版纳州、普洱市与老挝、缅甸接壤的区位优势,以及在自然生态环境、气候条件、传统文化等方面具有的独特优势,加快引进国内外一流健康医疗资源,搭建覆盖全生命周期、内涵丰富、形式多样、结构合理的健康医疗服务体系,加快打造成为面向南亚东南亚的国际生态健康医疗旅游目的地。重点依托西双版纳傣医药特色优势和在湄公河流域国家的领先地位,强化与湄公河流域国家传统医学的合作交流,打造云南独有的跨境医学体系,加快把西双版纳州傣医医院建设成为服务湄公河流域各国、辐射东南亚的国际化傣医院及国家健康旅游的典型,不断扩大傣医药对东南亚的影响和辐射能力。

  (三)“四带”联动

  围绕“医、药、学、康、养、旅、智”等重点领域,以我省“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的大滇西旅游环线、澜沧江沿岸休闲旅游示范区、昆玉红旅游文化带、沿边跨境文化旅游带为基底,推进大滇西健康旅游发展带、澜沧江沿岸健康休闲示范带、昆玉红文化颐养旅居带、沿边跨境健康服务开放辐射带四带联动发展,将重要景点、重大康养基地和系列文化、运动等综合体串珠成链,建设国际康养旅游示范区。

  1.大滇西健康旅游发展带

  发挥大理—丽江—迪庆—怒江—保山—德宏旅游环线景观多样性、民族多样性、文化多样性等特色,依托梅里雪山、火山热海、怒江大峡谷和洱海、程海、泸沽湖等自然景观,以及大理崇圣寺、丽江玉龙雪山、丽江古城、香格里拉普达措、腾冲火山热海等5A级旅游景区,将健康服务融入旅游项目,积极探索多元化的医疗旅游。助力大理州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城镇生态化发展,构建多元化健康服务产业,开发药食同源产品。构建保山市、德宏州、怒江州温泉康养、健康美食、森林康养等产业体系,打响怒江国际大峡谷“康养怒江”品牌,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康体养生、文化休闲健康旅游品牌和富有高原特色的健康旅游目的地。

  2.澜沧江沿岸健康休闲示范带

  依托该区域“一条线”(北回归线)、“一条江”(澜沧江)、“一座山”(景迈山)、“一片叶”(普洱茶)的特点,深度融入澜沧江沿岸休闲旅游示范区建设,充分发挥澜沧江沿线自然风光好、空气新鲜、气候宜人、水源清洁、自然环境优美、森林覆盖率高、生态环境优越、民族风情多样化、适宜康养旅居的天然优势,促进健康、休闲、旅游、养生深度融合,打响“养在普洱”国际生态康养品牌,在澜沧江沿岸着力打造国际化健康休闲示范带。

  3.昆玉红文化颐养旅居带

  围绕百年滇越铁路、千年哈尼梯田和古城、万年高原湖泊、亿年澄江帽天山和石林,以昆明—通海—建水—石屏、昆明—石林—弥勒—蒙自—河口等骨干交通为轴线,依托澄江化石地、石林、元阳哈尼梯田3个世界遗产地,昆明、建水等历史文化名城,挖掘民族文化资源,传承红色基因,推动康养与农旅、文旅深度融合发展,加快西部哀牢山—红河谷民族文化旅游区建设,建设富有文化底蕴的世界级旅游景区和度假区,加快培育健康服务业与文化体验、康养休闲、农耕体验、工业遗存、科普研学、低空旅游、跨境旅游等融合发展新业态。

  4.沿边跨境健康服务开放辐射带

  充分发挥25个沿边县、市与越南、缅甸、老挝接壤的区位优势,依托4060公里边境线上特色鲜明的边地风光、边疆风情、边境集市,联动沿边雄伟壮阔的高山峡谷、神秘美丽的热带雨林、异域风情的特色小城独特景观资源,着力提升普洱市及瑞丽市、河口县、腾冲市、景洪市等边境城市医疗健康服务质量和能级,差异化发展各具特色的健康旅游和跨境医疗服务,推进跨境健康服务合作区和边境健康医疗服务辐射区建设,打造面向南亚东南亚开放的沿边跨境健康服务开放辐射带。

  四、主要任务

  (一)打造立足云南、面向南亚东南亚的医疗健康服务辐射中心

  1.全力建设区域医疗中心

  加快国家和省级区域医疗中心建设。推动国家心血管区域医疗中心升级项目开工建设,全面推进医院综合改革工作,积极探索公立医院改革发展路径和试点经验。加快推进中日友好医院云南医院、北京大学肿瘤医院云南医院建设,争取早日建成投入使用。加强衔接汇报,力争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云南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云南医院纳入国家试点。加快滇东北、滇东、滇南、滇西省级区域医疗中心建设,推动省内外优质医疗资源向州、市扩容下沉。支持县级公立医院创建胸痛、创伤、卒中、孕产妇、新生儿救治五大中心,全面提升县级公立医院重点专科和综合医疗服务能力。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打造一批高水平、个性化的社会办医机构。

  2.加快打造医疗发展高地

  积极引进国内优质医疗资源,打造我省医疗新高地。培育一批以三甲医院为代表的高水平临床诊疗中心、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和高水准科研创新和转化平台,遴选一批综合实力突出和学科优势明显的医院,集中力量提升医院的重特大疾病、危急重症和疑难杂症诊疗水平,进一步提升医院的医疗服务水平、科研水平和辐射能力。到2025年,打造一批省级高水平医院,集中力量持续打造30个优势省级临床医学中心(重点学科)、24个省级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大力推进临床医学中心能力建设,带动州市级医疗机构相关学科发展。大力推动中医药发展,健全中医医疗服务体系。实现州、市三级中医医院全覆盖,县级中医医院(州、市政府所在地除外)基本全覆盖。支持社会力量深入专科细分领域,投资建立品牌化专科医疗集团,培育一批具有竞争优势的专科医疗品牌。

  3.深入推进优质医疗卫生资源优化整合

  加强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均衡布局,依托省妇幼保健院新建省妇女儿童医院,整合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省地方病防治所和省寄生虫病防治所资源合并迁建区域公共卫生中心,依托省中医医院建设省民族医医院,支持省第三人民医院建设省职业病医院、省传染病医院建设省结核病专科医院,促进省老年病医院、省中西医结合医院、云南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提质增效。规范公立医疗机构特需医疗发展,发展高端医疗服务,鼓励以合资、合作等形式引进国内外高端医疗机构。允许公立医院根据规划和需求与社会力量合作举办新的非营利性医疗机构,鼓励公立医院与社会办医机构在人才、技术、管理等方面建立协议合作关系。支持有条件的高水平社会办医机构举办临床医学院校、成为医学院校教学基地并作为住院医师、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鼓励社会办医机构参与医疗联合体建设。发展第三方医技服务,支持社会资本举办医学影像和病理中心、医学检验中心和消毒供应中心。

  

  4.着力提升跨境医疗健康服务辐射能力

  立足中越经济走廊、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孟中印缅经济走廊,积极参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医疗卫生和传染病联防联控合作,主动融入健康丝绸之路建设,积极参与重大传染病防控及其他公共卫生领域、传统医药领域的国际合作,打造“健康周边”,推动构建周边卫生健康共同体。加强国门医院建设,建设一批有辐射和带动作用的边境国门医院。推进自由贸易试验区国际诊疗保健合作中心建设,引进国内外高端医疗服务资源,支持昆明、红河、德宏片区优质医疗资源联合组建国际诊疗保健合作中心联盟,建设国际健康体检和管理中心。对接国际医疗标准,支持省内医疗卫生机构走出去,发展跨境医疗服务。加强基于中老命运共同体框架下的跨境区域卫生健康服务深度融合,推动“滇老卫生健康共同体先行示范区”建设,深化与越南(重点是北部省、市)医院间对口合作,落实中非对口医院合作,扩展中国援乌干达医疗队工作领域。支持边境县、市在全面分析区域内健康服务需求和外转就医情况的基础上,有的放矢提升专科服务能力。推进中医药海外中心建设,扶持建设一批中医药服务贸易重点企业(机构)及重点项目。

  (二)建设品质化、特色化国际康养旅游示范区

  5.发展高端健康体检和健康管理服务

  引进培育若干高端健康管理机构,鼓励现有健康体检机构向健康管理机构转型发展,提供包含健康评估、健康咨询、健康教育、重大疾病筛查、基因检测和诊断等优质的精密体检服务,提供覆盖生命周期的全方位、一体化、个性化、全程化健康管理服务。发展人类辅助生殖技术服务,应用遗传检测技术和新生儿遗传性疾病早筛技术,降低出生缺陷。依托大数据等信息技术,推广疾病早期筛查和居民基本健康状况评价,开展肿瘤、感染性疾病等疾病的精准防控。推进心理健康服务行业规范发展,鼓励举办心理治疗诊所及门诊部、精神障碍康复和养护机构。鼓励社会办医机构结合实际开展适宜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鼓励社会力量发展康复护理、母婴照料和残疾人康复护理等专业健康服务机构。

  6.推动中医药健康服务多业态融合发展

  充分发挥中医药在治未病中的主导作用、在重大疾病治疗中的协同作用、在疾病康复中的核心作用,全力推进中医药养生服务发展,做优基地、做强企业、做精产品、做大集群、做响品牌。在稳定种植面积的基础上,大力实施道地中药材提升工程。突出中药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发展壮大一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瞪羚企业、单项冠军企业。以傣医药、彝医药为突破口,全力推动民族医药标准化体系建设,打造全国傣、彝等民族医药产业集聚区。鼓励以民间单方、验方等为基础的院内制剂开发,支持中药创新药、改良型新药、古代经典名方中药复方制剂、同名同方药申报,加强二次开发,大力挖掘药食两用、保健食品、植物提取物和化妆品等产品。加快中药材交易市场建设,将昆明菊花园中药材市场打造成国内知名、辐射南亚东南亚的国际区域性南药交易中心。深度挖掘推广中医药、民族医药特色诊疗保健技术和服务,推动一批专业化园区建设。鼓励和支持省内中药龙头企业参与国际国内标准制定,强化中药材质量控制与监管,创新业态,推进中医药产业与乡村振兴、养生养老、健康旅游、田园综合体等融合发展。加快“十大云药”区域公用品牌建设,提升“十大名药材”产品品牌知名度,打造我省中医药、民族医药品牌。支持将中医药文化元素充分融入特色旅游城镇、休闲度假区、文化街区、主题公园、森林康养基地等,形成一批与中药科技农业、道地中药材种植、田园风情生态休闲旅游结合的养生体验和观赏基地。

  

  

  7.建设国际一流高原特色运动康体目的地

  发挥我省低纬度高海拔、立体气候优势,建设涵盖高、中、低海拔的相关运动项目训练基地,大力发展“健身游”,建设集训练比赛、健身康体、体育旅游、体育科研、体育交流为一体的国际一流高原体育训练基地群。利用独特多样的山地地形,依托有条件的自然保护地,建设一批具有国际水准的户外运动基地,开发一批主题突出、特色鲜明的户外运动线路,着力打造一批具有我省特色的体育旅游品牌。聚焦运动康复、运动疗养等领域,促进中医药、中华传统体育与现代康复技术融合,发展特色康复医学。推动体医融合发展,推广体质健康测定、运动处方、健身咨询等科学健身服务,整合体育资源和医疗资源,构建运动伤病预防、治疗与急救体系,推进体医深度融合的疾病管理和健康服务。

  8.打造呼吸疗养、温泉疗护、森林康养圣地

  充分发挥高原湖泊、森林资源、地热温泉、立体气候、特色景观等优势,依托滇中湖滨康养度假旅游、滇西北文化生态康养旅游、滇西温泉康养度假旅游、滇西南生态康养旅游、滇东北滨江生态康养旅游,进一步提升昆明市、保山市、普洱市、红河州等州、市国家森林康养基地能级,发展呼吸疗养、温泉疗护、森林康养等产业。鼓励开发具有特色的生态疗养度假新业态新产品,培育康养度假精品和名牌。加快建设一批生态环境优美、康养内容丰富、休闲度假舒适的复合型康养度假区,推进一批生态旅游区、湖滨度假区等主题型生态康养旅游区发展。探索康养小镇发展路径,推进“康养+”多种模式融合发展,建设具有我省特色的“候鸟式”康养小镇。

  9.打造国际绿色药食疗养生福地

  依托我省三七、天麻等高品质道地药材优势,以砂仁、薏仁、茯苓、余甘子、火麻仁、黄精等药食同源中药材品种,微藻、辣木、核桃、茶叶、花卉、魔芋、油橄榄、灯盏花、金荞麦等特色生物资源及三七花、茎叶、须根等地方特色食品为原料,研究开发各类药膳、药酒、饮品等健康产品,以及具有抗氧化、减肥、增强免疫力等功能的系列保健品。推进绿色食品精深加工和深度开发,培育一批粮食、油料、畜禽、水产、蔬菜、水果、菌菇等绿色食品知名品牌。优先推进茶叶、花卉、蔬菜、水果、坚果、中药材等绿色食品重点产业的追溯体系建设,依托各地中药材种植基地、医疗康复基地、养生养老基地,加快建设一批食疗养生重点项目,培育打造一批中医药食疗养生旅游区、健康保健养生旅游区、养老体验园区。

  

  (三)创建区域化、国际化健康服务业开放创新试验区

  10.建设高水平健康科技创新平台

  依托重点单位打造国家药物科技创新战略性平台,继续布局一批省级科技重大专项,建设生物医药和大健康产业领域的国家卫生健康委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干细胞临床研究机构6个、省级临床医学中心30个、省级临床医学研究中心24个。依托高级别生物安全实验室,加强菌毒种库的能力建设。启动省级专病数据库建设。建立开放共享的医学科研公共设施,以省级医院临床研究资源为核心,建设我省临床研究平台。加快推进中医药科研和创新,争取建设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中医药传承创新中心、中医药重点实验室等平台。加强国际医学科技合作交流,支持我省医疗卫生机构和科研团队融入全球医学科技创新网络,与“一带一路”沿线特别是南亚东南亚国家共建联合实验室和研发基地。支持企业增强自主创新和技术研发能力,建设高水平的企业技术中心、工程研究中心和新型研发机构,并积极争取国家科技基础设施布局。

  11.加强前沿技术研发支持和创新成果产业化支撑

  统一我省临床生物样本库信息采集标准,实现数据汇集,建立省级医疗机构临床生物样本库、基因库、标准化菌毒种库、生物医学数据库和医学科研数据库等资源共享机制。制订卫生健康大数据开放分级分类标准,建设医疗大数据开放基础设施,推动我省卫生健康信息平台向临床研究提供数据支持,推动临床数据向企业有序开放,进一步支撑健康产业发展。加强产学研对接,支持引进、建设企业血液制品研发生产基地,推动人血白蛋白、免疫球蛋白、凝血因子等血液制品产业创新发展。重点研发生产一批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打造面向南亚东南亚疫苗产业基地,提升生物疫苗研发生产能力,引领带动疫苗产业做强做大。发展细胞治疗技术,打造免疫细胞治疗、干细胞治疗产业集群,有序推进临床研究成果有效转化,带动细胞产业发展。加快新一代基因测序、肿瘤免疫治疗、再生医学、生物医学大数据分析等关键技术研究和转化。

  

  12.推进健康服务业改革创新政策先行先试

  依托中国(云南)自由贸易试验区等平台,积极争取对用于临床研究的药物免征进口环节税,允许有条件的医疗机构按照相关要求,自行研制体外诊断试剂,在本单位内使用。争取健康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以药品进口带动特色医疗、养老康复、保健养生、整形美容、生命科技等领域突破,以先进医疗器械的融资租赁带动离岸金融等业态创新。向国家争取将海南自由贸易港等制度创新政策赋予云南,重点突破医疗器械和药品进口审批及新技术、新药品、境外医疗资本和境外卫技人员准入限制,加快引入国内尚未上市的药品和尚未开展临床应用的前沿医疗技术,加快打通医疗机构因临床急需进口少量药品的申请审批及进口使用通道。加强临床研究成果转化激励,对经认定的临床研究单位不纳入医疗机构床位数管理,不做病床效益、周转率、使用率考核;对在临床研究成果转化中作出主要贡献的医务人员,允许其职务科技成果转化现金奖励计入当年单位绩效工资总量,但不受总量限制,不纳入总量基数。制定境外医师在区域内执业、居留的便利化政策,制定境外患者到区域内诊疗的便利化政策。

  (四)建设多功能、多元化健康产业协同发展高地

  13.打造集“医、药、学、康、养、旅、智”为一体的健康产业综合体

  以健康中国为核心,围绕区域医疗中心、国际诊疗保健合作中心建设,支持新建、改建和扩建医疗、科研、教学、成果转化中心等基础设施,规划布局相关健康服务业发展,打造一批集“医、药、学、康、养、旅、智”为一体的健康产业综合体。按照“国际化、高端化、绿色化、智慧化”要求,积极引进优质医疗健康服务资源落地,吸引国内外高端医疗技术和人才来滇,建设具备疾病诊疗、检测分析、重大疾病筛查、基因检测、健康管理、康复养生、科技研发、教育培训等综合功能的国际一流、中国唯一的国际医疗健康城。支持医疗服务机构与康复护理、心理健康、养老养生、健康文化、健康旅游等健康服务业相关机构融合联动发展,以医养结合为抓手,完善健康养老、居家养老、康体养老产业链,为老年人提供综合连续的健康服务,推进实现健康老龄化。支持建设培育健康服务业实用技术技能人才的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加强高等院校和职业院校卫生人才培养力度,大力发展健康教育培训。支持电视广播、报纸杂志、网络等打造健康文化科普精品,加大对医疗卫生、养生保健、运动康体、中医文化等健康文化的宣传,加快健康文化产业发展。充分发挥国资国企资源能力优势,打造协同式大健康服务业领头样板项目。

  

  14.深入推进医养结合发展

  支持医疗卫生机构开展医养结合服务,支持医疗卫生机构在养老机构设立分支机构,提供嵌入式医疗卫生服务。支持规模较大的养老机构设置医疗机构。支持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与敬老院、农村幸福院通过毗邻建设、签约合作、托管、划转等形式,实现农村基层医疗卫生和养老服务资源共享。落实医养结合优惠政策措施,调动社会力量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推动建设一批百姓住得起、质量有保证的集团化、连锁化的医养结合机构。鼓励采取购买医疗卫生机构签约服务的方式,为养老机构老年人提供医疗服务。支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医养结合服务设施,提升社区医养结合服务能力。发展多层次安宁疗护服务,支持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医养结合机构等开设安宁疗护床位,为疾病终末期患者提供疼痛及其他症状控制、舒适照护等服务,对患者及家属提供心理支持和人文关怀,发展社区和居家安宁疗护服务。

  

  15.形成健康服务业与制造业联动发展模式

  推动产学研医协同发展,鼓励高水平医疗机构与健康服务业园区、企业之间的合作,建设创新药品、医疗器械示范应用基地和培训中心,形成“示范应用—临床评价—技术创新—辐射推广”的良性循环。发挥生物医药园区、行业协会、医疗科技类社会组织、展会平台等相关市场主体的作用,建立产学研医对接平台,推动临床研究成果对接转化,培育国际一流的生命健康产业集群。通过院校合作、院企合作、院所合作、医工合作等多种形式,建立产医融合示范基地和医企对接工作机制,让科技成果转化为应用成果,加大对生物医药临床研究项目的支持力度,加强药物递送技术、制剂技术平台建设,支持开展缓控释、微球等新制剂、纳米药物与医用新材料的联合研发,促进药品、医疗器械等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支持医疗创新产品优先进入公立医院使用。

  16.加快健康服务业数字化转型

  推动实施“互联网+医疗健康”便民惠民工程,建设互联互通的卫生信息化体系,以高水平医院为核心推广远程医疗等“互联网+医疗”服务,提高面向基层、边远和欠发达地区的远程会诊、远程影像、远程病理的覆盖度,依托信息化手段在短时间内有效缓解优质医疗资源短缺的问题。将现有数字医疗与AR、5G、互联网、三维重建、3D打印有机融合的技术用于健康服务业,加快发展互联网医院,推动开展导医、预约、咨询、指导、随访、监测、延续护理等在线健康管理服务。支持建立药品流通企业、医疗机构、电子商务企业合作平台,畅通互联网诊疗处方信息与药品零售消费信息互联互通、实时共享的渠道,支持第三方机构建立医疗信息共享服务平台,逐步建立跨医院的医疗数据共享交换标准体系,创新发展互联网健康服务新模式。

  

  

  17.发挥商业保险在健康服务产业链中的资源整合作用

  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和商业健康保险专业优势,加快开发与健康服务紧密相关的健康管理、高端医疗、创新疗法、先进检查检验、高值医疗器械利用等方面的健康保险产品,力争到2025年,全省商业健康保险市场规模超过300亿元。发展医疗责任保险、医疗意外保险、药物及医疗器械临床试验责任险、药品和医疗器械质量综合责任险等保险产品,促进前沿医疗技术、创新药物和器械的研发与临床应用。促进商业保险公司与医疗、体检、护理等机构合作,发展健康管理组织等新型组织形式。鼓励医疗机构与国际商业健康保险公司开展合作,推进国际医疗保险结算。支持保险业金融机构与境外机构合作开发跨境医疗保险产品。鼓励商业健康保险公司开展健康管理服务,推动健康保险从理赔型保险向管理型保险转变。促进“互联网+医疗健康+保险”模式发展,为居民提供便捷、个性化的健康管理服务。鼓励健康保险专业化经营,培育第三方委托管理机构。

  五、保障措施

  (一)完善组织领导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为实现健康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根本保证。加快完善省级层面的健康服务业发展工作协调机制和联席会议制度,明确牵头责任部门,统筹编制健康服务业发展实施意见,制定健康服务业工作计划,及时协调解决产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并切实做好健康服务业发展工作,把本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指标列入省对各州、市的工作督查和绩效考核范围,各州、市要将本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指标列入政府工作目标和考核内容。强化跨部门协作,各相关部门要各尽其责,密切配合,合理推进规划实施。

  (二)加强政策扶持

  坚决落实国家和省委、省政府发展健康服务业的决策部署,鼓励各地、有关部门因地制宜探索出台支持健康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相关配套政策措施。争取健康服务业部省共建相关项目在我省试点示范,争取实施健康旅游、旅游康养免签等政策的先行先试。支持中国(云南)自由贸易试验区及联动创新区创新发展健康服务业,引导制度创新成果加快向我省健康服务业集聚区和产业园区复制推广,加强联动发展。健康服务业项目和相关园区在空间布局上应符合各级国土空间规划,严格落实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等3条控制线的管控要求,优先保障新增健康服务业项目用地需求,鼓励使用存量物业资产转型发展健康服务业相关业态。

  (三)加大投资支持

  强化财政投入保障,对健康服务业薄弱环节、关键领域、重点区域、龙头企业的项目建设、科技研发、市场拓展和品牌创建等给予精准支持。发挥政府资金带动作用,按照规定由行业主管部门会同省国有金融资本控股集团有限公司适时研究设立省健康服务业产业发展基金,引导扶持一批健康服务业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企业创新发展。鼓励银行、金融租赁机构按照风险可控、商业可持续原则加大对健康服务业的支持力度,引导保险资金有序投资中西医等医疗机构和康复、照护、医养结合等健康服务机构及相关服务产业。积极拓展资金投入渠道,建立多元投入机制,引导和大力支持各类社会资本投入健康服务业发展。

  (四)加强主体培育

  深入实施市场主体“倍增”计划,加强构建多层次、多元化健康服务业体系。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有力推进健康服务业相关企业快速落地集聚。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加强健康服务业品牌推广,聚焦健康服务业产业链上下游市场主体培育,动态遴选健康服务业“双百工程”企业和项目,支持规模优势明显、具备产业链整合能力的企业实施高端并购、强强联合,培育龙头企业。支持细分行业内专业基础好、创新意识强、发展潜力大的企业创新发展,培育专精特新企业。支持小微企业和民营经济发展,积极开展商业模式创新,落实“个转企”、“小升规”重点企业培育。

  (五)夯实人才支撑

  落实人才引进培养计划,重点培养引进医疗服务、生物医药、研发设计、健康管理等高层次、创新型紧缺人才。建立健全人才源头培养工作机制,加快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扩大养老护理、公共营养、母婴护理、婴幼儿照护、保健按摩、康复治疗、健康管理、健身指导等人才供给。加强健康服务业科技人才激励,强化科技创新创业、科技成果转化、人事制度改革等政策实施。在中国(云南)自由贸易试验区探索开展健康服务业领域国际职业资格认可试点。允许外籍及港澳台技术技能人员按照规定在省内就业,吸引鼓励在中国高校毕业的优秀外国留学生按照规定在省内就业和创业。

  (六)强化监测评估

  建立并完善健康服务业部门统计制度,探索建立健全健康服务业统计指标体系,摸清我省健康服务业发展现状,掌握动态变化情况,加强对国际国内典型地区及我省健康服务业发展态势跟踪研判,引导行业规范、健康、可持续发展。建立规划实施动态监测机制,对规划实施情况定期开展综合评估和专项评估,及时发现和解决突出问题。健全第三方评估机制,对本规划执行的重点领域和重点环节,适时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及时调整完善相关政策。

  


原文链接:http://swt.yn.gov.cn/articles/35281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本网概况| 联系我们| 会员服务| 免责声明| 网站地图|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商业资讯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联系本网站索取稿酬。
北京中农兴业资讯中心主办----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应用平台
商业资讯网 syzxw.org.cn 版权所有。
京ICP备14046595号-6
联系电话:010-57028685,010-56019669;监督电话:15010596982;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西四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205室
联系邮箱:shangyezix@163.com 联系QQ:871104617